作者: OMAL欧玛尔发表时间:2019-07-14 08:10:31浏览量:6323【小中大】
国内控制阀行业目前现状是高端(苛刻工况)以原装进口为主;中档(比较苛刻工况)以合资、独资国内制造为主; 低端(一般工况)以国产化为主。控制阀不属于重大装备,除了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从靠引进国外阀门产品到国产化部分产品,其他中小型企业根本没实力去研发。阀门行业得不到相关层面的足够重视,这种现状是由于缺乏相关层面的强有力推动,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维系了40年,这个过程中尽管有小范围的高端控制阀的国产化突破,但仍然没有形成全面开花结果。
我国早期的技术引进没有获得苛刻工况控制阀技术,也没有获得核心技术和数学模型,引进消化没有做好从实践到理论上升到数学模型。
国内企业调节阀技术基本以引进技术和仿制引进技术为主。引进技术主要包括了吴忠仪表和川仪引进的CV3000系列及VFR凸轮挠曲阀,吴忠仪表引进的德国ARCA Globe系列,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引进的Masoneilan的21000系列单座阀、41000系列套筒阀、37001系列凸轮挠曲阀,无锡工装引进的日本KOSO各系列等。无锡地区控制阀厂家以仿制KOSO为主,上海地区调节阀厂家以仿制CV3000为主、凸轮挠曲阀以仿制Masoneilan 37001为主,其余地区基本均以仿制CV3000系列和VFR凸轮挠曲阀为主。众多的引进产品和技术其实以引进“图纸”为主,国外技术提供商不一定提供了完整的设计、计算数学模型,国产化时又没有参透,技术引进和仿制主要还是“按图”制造为主,而且众多的技术引进产品基本属于常规产品,苛刻工况应用的产品不多,这也造成了很多苛刻工况的控制阀没有通过技术引进而获得技术,国内自主研发的苛刻工况调节阀技术单薄,仍需要大量的原装进口。
国外很多厂家都是专注某一类产品的“专卖店”和“旗舰店”而非大而全的百货大楼的大路货,像意大利VANESSA、OTORN,德国ADMAS、OHL专注于三偏芯蝶阀;ARGURS、MOGAS等专注金属球阀;PetrolValves、MOKVELD专注于轴流调节阀。国内小型企业以仿制为主,没有研发能力。大型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一直在做大而全,全面出击研发各种控制阀,各类控制阀没有形成“专卖店”或者说“旗舰店”,都是百货大楼的大路货,尽管完成了很多“首台套”,开了一枝花,但很难全面开花。类似输气管线上的轴流调节阀、焊接球阀,输油管线上的大口径调节阀、下载阀,加氢装置上的高压差角阀、高压切断阀,国产化均完成了“首台套”,但没有铺开普及,仅是备件或者改造项目使用少许国产化产品,很少有整套装置采用国产的,至今经常还是需要大量进口。
国产化时没有吃透国外产品的"Know How",而是简单的测绘、仿制,结果在使用性能上总是差强人意,使得用户丧失了国产化的信心。特别是由于某些特殊控制阀本身数量不多,机会不多,国内企业缺乏持续跟进、改进的信心。
国外厂家大多是全球化的公司,批量大、全球采购,有很好的铸造、材料、加工供应商支撑,材料和零件质量上乘、可靠,即使是一些小型工厂,也是专注于一类产品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两百年,产品制造流程稳定、节点控制可靠,且采用世界一流品牌的易损件(填料、垫圈、O型圈、膜片、密封环等都有国际一流的专业厂家提供)。以意大利OMAL公司为例,OMAL做为国际品牌,在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有营销网络,做为世界上少有的同时生产执行器和阀门的厂家,OMAL将生产设备全部更新换代,自动化程度在国内极少有阀门行业企业能比拟。而且,该公司的原料供应商都保持在2小时交通圈内,产业配套齐全;从阀门密封圈、阀轴、阀体到执行器上的所有零部件,OMAL都坚持100%在厂内生产和检测。这样的做法使得其产品质量对比其他厂家优势明显。
OMAL控制阀
目前Fisher、Masoneilan、 Flowserve的铸件基本都在安徽应流和江苏万恒铸造,也有不少专业的加工厂为其代工,而国内厂家很少有机会从这些高水平铸造供应商获得高质量的铸件。2017年国内第二梯队控制阀厂家( 无锡智能自控、浙江力诺(含手动阀)、川仪调节阀等)基本都在3亿元( RMB,不含税)的销售收入,根本不可能从应流和万恒等获得高质量铸件。这样,国外产品整体可靠性明显高于国产化产品,因此,可靠性要求高的装置,用户还是比较谨慎地选择了国外产品。这就是国外控制阀生产厂家与国内控制阀生产厂家生产环境的区别。
国内控制阀厂家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企业或者国企一般都要按程序公开招标,低价中标。这样来,泥沙俱下,低价中标使用户很难选择到高质量国产控制肉。无奈之下,用户只能限制控制阀为国外品牌,阻断低端控制阀的同时,高质量的国产控制阀也丧失了机会。在这,也没说低价中标有什么不好,“最低价中标”的初衷,在于使评标工作简便易行,寄望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从而起到防范腐败和利益输送的作用。然而“低价中标”重价格轻质量有悖于新时代高质量的发展。该现象的普遍存在性,使得控制阀行业也未能“赦免”。
在阀门行业,为了获得价格竞争优势,“以价取胜、以次充好”,或者将降价的部分加到其他部分,如配件、物流、或者降低产品质量,偷工减料,看上去价格很美丽,其实是在增加维护保养费用、缩短设备使用寿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减价,最终损害的还是客户的利益,他们是“廉价质量”的买单者。
所以说,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来认识,企业才可能后来居上,才能遏制行业的恶性竞争,促进控制阀行业的良性发展,从而确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原装进口控制阀一般以代理销售为主,代理商串起了一个利益链,在个别时候很难打破从而影响国产化。
面对国产化的困境,如何破解绝非一两天的事情。改变目前的低价中标法,采用技术、商务打分的靶心中标法,给予国内控制阀厂家合理的价格和交货期,让控制阀厂家有钱、有时间做好国产化产店同时,合理的招标方式也有利于保护技术质量上乘的国产化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使国产化控制阀向部分企业集中,这样也有利于推进国产化。
各控制阀厂家要细分自己的目标市场,重点攻克某个产品的国产化再全面开花占领各个行业市场,在市场深度上深耕,而非全面出击做多项研发,浅尝即止,完成“首台套”后没有后续市场跟进。
国产控制阀厂家在材料、零件采购上也要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膜片、填料、垫圈、密封环、波纹管、弹簧等易损件,国外有很多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各类公司,很多在中国境内有工厂,性价比较高。只有这些基础件质量提升了,才能提高控制阀整体的可靠性。至于铸件一般组织结构完善(有完善的销售、计划、工艺、质量管理、采购等岗位人员)和质量体系完善的工厂都能提供不错的铸件,但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质量体系带来的都是成本,不能指望低价的铸件能有好的质量。